巴芒演義價投之必看書籍、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巴芒演義》是我看的唐朝老師的第三本書,因為不了解銀行業,所以《手把手教你讀財報2》目前還束之高閣。

相關書籍均可聯系繁木網;索取

我是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關注唐書房的,2019年之前的文章是根據興趣和關注點跳讀的,2019年至今的所有文章都非常認真閱讀和思考過。

自以為已經非常了解價值投資的理論了,但看完《巴芒演義》之后,突然有了種“扒開迷霧見月明”的感覺,引發了我很多思考:

一是把我以前看過的那些零零散散的投資書籍中的人物角色及年代、背景都串起來了。

它們不再是孤立的一個人或一件事,感覺腦子里突然長出了好多樹突,分散在不同書里的一些事件和人物突然之間在同一個時空都活起來了,而且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喜不自勝;

?二是自從自己學習價值投資以來(2014年下半年開始)所犯的種種錯誤、走過的一些彎路,突然之間自己找到了答案,愉悅之情不可言表。

由于每個人關注、研究的股票不同,這些問題雖已困擾我很久,但苦于找不到人討論、請教,我自己早就已經放棄了。

我認為我所犯的錯誤在價值投資者中應該是比較典型的,至少在早期學習者中是比較典型的。

所以想根據《巴芒演義》中的理論及詳細案例,講述一下我所犯錯誤的典型特點,希望以后想要從事價值投資研究的朋友可以引以為戒、少走彎路;

同時根據《巴芒演義》中的人物關系圖譜及事件發生的詳細年代背景,可以在如今汗牛充棟的投資類書籍中有所選擇,而不是像我一樣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又相互沒打通,浪費了很多時間。

2008-2012年我在一個券商做化工研究員,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主要是運用波特競爭理論)深度研究過一些化工公司,具備最基本的財報分析能力;

2012年為了更多陪伴孩子,就辭職在家了,進而萌生了從研究轉投資的想法,想要親自實踐一下投資。

但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投資路線那么多,各個領域又都有大師級人物,哪條投資路線才是正確的呢?哪條路線才是適合我的呢?

1、放棄技術路線。

由于擔心自己犯先入為主的錯誤,工作時沒怎么學過技術分析,覺得知識應該全面系統,所以先去看了《日本蠟燭圖技術》等技術類書籍,結果完全沒看進去;

又看了《股票作手回憶錄》,由于自認為沒有那樣的數學天賦和記憶力,完全學不來,且一生很可能要經歷幾次破產,從頭再來,那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放棄了。

2、放棄了大宗商品。

繼續閱讀,一次偶然機會,經朋友推薦,閱讀了Jim Rogers的那幾本經典書籍。

工作時期研究化工產品價格、產能的經歷告訴我判斷大宗商品的價格拐點難如登天且風險極大,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在底部趴很多年。

且大宗商品都是以期貨進行交易,而期貨又都是有交割時間限制的,你不僅需要判斷對方向,還需要判斷對時間(2020年5月交付的原油期貨跌為負值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更主要的原因是根據Jim所述大宗商品20多年的產能間隔周期,下一次大宗商品的機會最早也要到2025-2030年,還要等10多年呢;

而像Jim一樣做俄羅斯等國的全球跨國投資,更是遠超我的能力范圍,動不動就匯率大幅貶值,完全看不懂,也無法把握,更沒法學,也就放棄了。

?3、放棄了匯率投資。

看完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放棄了外匯。

由于上文提到的Jim Rogers的著作中反復提到要進行跨國投資,必須去一國的邊境黑市親自調研一國貨幣的真正匯率,所以想了解一下匯率投資。

經以前的部門大領導推薦,我閱讀了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大概明白了“金融反身性”的理論,類似股市漲跌中的正負反饋現象,事件之間會相互影響加強,直到趨勢發生改變。

索羅斯的外匯投資這么厲害,仍然犯下那么多錯誤,而且交易次數那么頻繁,有些時間段1天一個交易決策,而且前后不一致,常人完全學不來,果斷放棄。

?4、彼得林奇太辛苦了。

既然技術路線、大宗商品、外匯這些都行不通,我就想了解一下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那些長期做的很成功的基金經理都是怎么做的?

在當當、京東、亞馬遜的幫助下,在看過一些幫助不太大的書籍之后(浪費了時間和金錢),我的視線被彼得林奇所吸引,一口氣把市面上能買得到的彼得林奇的所有書都認真看了一遍,

其中彼得林奇逛商場買股票的投資思路對女性太有吸引力了,但像彼得林奇那樣投資太辛苦了,工作量也太大了。

每年要調研幾百家企業、閱讀100多份年報,每天都有很大的交易量,經常在電話里通知交易員下單,所以彼得林奇很早就有白發了。

如果我有這個能力和精力,也就不會辭職了,這位“傳奇基金經理”的投資方法根本就學不來,再次放棄。

由于彼得林奇的書我看的很認真和系統,也看了一些其他關于彼得林奇但不是他自己親自寫的書。

但從來沒有想過普通人如果模仿其投資體系會怎么樣,甚至沒有勇氣和膽量去思考其投資體系中可能存在的缺憾之處。

《巴芒演義》的314頁寫到:在長達13年的投資生涯里,彼得林奇大幅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絕對是相當難得的高水平,無愧“投資大師”、“傳奇基金經理”的稱號。

但唐朝老師又指出了彼得林奇投資生涯的3個缺憾,其中1點是:縱向放到歷史的大背景之下,1977-1990年這13年正好處于美國的大牛市,很難評估其業績中的運氣成分,

且在基金規模小于1億美元之前的1977-1981年這4年半的年化收益率為40%,基金規模大于1億美元的1982-1990年這8年的年化收益率為23%,其收益率與基金規模大小密切相關,該方法缺乏資金容量和長期穩定性;

橫向進行比較,巴菲特1977-1981年的年化收益率為28.3%,1982-1990年的年化收益率為26.5%,收益率更穩定;專注于煙蒂股投資的施洛施這13年的年化收益率為25%。

通篇閱讀完《巴芒演義》中的案例,再一次告訴了人們獨立思考的巨大作用,后輩們一定要有勇氣敢于質疑前人們甚至是老師們、大師們的赫赫研究成果,否則社會和科學就無法進步了。

比如:如果巴菲特沒有勇氣質疑老師格雷厄姆,如果沒有芒格、費雪的長達10多年的影響(巴菲特1972年開始投資的喜詩糖果),并且還撞了多次南墻(比如101頁上的對鄧普特農具機械公司的投資、109頁上的沖動收購伯克希爾),就不會有后面喜詩糖果、藍籌印花、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投資的巨大成功;

在164頁開始的關于索普的介紹中:在1956年的一次聚會上,已經是物理學碩士的索普偶遇加州理工學院最負盛名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納米科技之父,量子計算理論奠基者,美國曼哈頓計劃創立成員),

費曼說目前科學界還沒有能夠打敗輪盤賭的方法,索普沒有全盤接受該“權威”觀點,而是重新拾起了多年前對輪盤賭的興趣,因此開始惡補數學,并于1958年6月拿到數學博士學位。

索普成為教授后,威廉夏·普也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教授,兩個人關于市場是否有效的觀點截然不同,經常在校園里就此展開爭論,觀點卻越辯越明。

正是由于此爭論,索普后來又繼《擊敗莊家》之后出版了《戰勝市場》,發現了認股權證和可轉債領域的許多錯誤定價,夏普的資產定價模型也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正是目前中國高??蒲薪缢鄙俚膽岩删?,尤其在同一個校園里,更是很難聽到兩種聲音。

如果全盤接受費曼教授的觀點,也許就不會有后來的索普及凱利公式了。

5、價值投資深深吸引住了我。

在以書帶書的閱讀之下,經過2至3年(2012-2014年)沒有線索的東看西看。

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從我讀過的某本書的書簽上,或者書后封面的書籍推薦中,我偶然閱讀到了《聰明的投資者》。

進而閱讀了《證券分析》中除了債券之外的其他部分、《巴菲特投資案例集》等書籍,發現這才是我想學的、能夠學會的、具備可持續性的投資體系。

關鍵是自己還可以自由安排時間,這才是適合自己的、自己認為正確的投資體系。

注意:2014年末我對價值投資體系也才只是剛剛接觸到(前面為了找對書走了一些彎路,經常是把標題含巴菲特的所有書都一口氣買回來)。

還沒有入門,更不要說登堂入室了,后面還會犯很多 “價值投資理念”理解上的錯誤,自己卻并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了,并付出了慘痛代價,投資也因此擱淺了很久。

2015年之后又圍繞價值投資逐漸閱讀了《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東信》、《巴菲特教你讀財報》、《滾雪球》等好多書籍,自認為這次對價值投資的理解應該比較深入了。

但直到2017年開始閱讀唐朝老師的第一本書《手把手教你讀財報1》甚至2019年下半年關注“唐書房”公眾號后才逐漸發現,自己對價值投資中的“不能加杠桿”中杠桿的含義、無風險利率、自由現金流等一些概念含義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

 《巴芒演義》覆蓋了近1個世紀的美國金融史及主要領域的核心人物,無疑是現在正走在價投路上及將來準備走價值投資路線讀者的一個福音。

會節省讀者很多時間和金錢(下文中會詳述我由于照貓畫虎,不知道格老的煙蒂股投資是需要分散投資的,付出了真金白銀的慘痛代價),不用再像我一樣,東看看西找找,看了好多無用書,做了很多無用功,走了很多彎路之后,才大概找到了每個投資領域中最核心的人物及其著作,且很不系統。

借助《巴芒演義》,現在初入投資領域的讀者,如果想學習指數基金的投資,就知道直接去了解約翰·博格及閱讀其相關著作了;

如果想學習格老的煙蒂股投資,既要知道被動等待價值回歸、持有一攬子股票進行分散的施洛斯,又要知道還有如果價值不回歸,就繼續買入直到獲得控制權的巴菲特才會比較全面;

如果要系統學習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體系及明白其投資經典案例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就必須了解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及菲雪、芒格等對巴菲特后期“伴隨優秀企業一起成長”理論形成有重要貢獻的關鍵人物。

我前后陸續看了很多書籍,對巴菲特的這些經典投資案例也都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巴芒演義》中,我才第一次知道了:發現藍籌印花公司的古瑞恩是芒格推薦的;

喜詩糖果要出售的消息是藍籌印花的總裁知曉后通知巴菲特的;

1975年在蓋可保險遭受巨虧、生死攸關之際,巴菲特能夠成功約見到波恩,全靠新聞女王凱瑟琳的盛情邀約;

我以前只知道巴菲特買下了現金流企業B夫人家具商場和波仙珠寶,卻是第一次知道波仙珠寶是B夫人的妹妹和妹夫開辦的,

第一次知道巴菲特因為B夫人對競爭對手的盛贊而買下了由比爾·蔡爾德經營的猶他州家居業霸主威力家具(這應該是巴菲特對費雪選擇成長股15選擇的靈活運用),又經蔡爾德介紹,買下了德州家具業霸主繁星家具公司。

藍籌印花、喜詩糖果、蓋可保險、B夫人家具城,這些都是巴菲特投資成功的經典案例,一直是伯克希爾的印鈔機,我一直以為巴菲特是通過某種指標選股方法,才選出這些公司的。

現在才突然明白過來,這些公司當時都還沒上市,怎么可能通過公開財務指標篩選出來,當然是通過人脈介紹的,而介紹這些企業的人自己本身持哪種投資理念,決定了其介紹企業的贏利模式。

此外,一下子按時間脈絡仔細重溫這些經典案例,我更深刻的感覺到股票投資的不容易,所有企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包括好企業:

對藍籌印花投資的交叉持股、高價收購維斯科金融公司、收購布法羅晚報、對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投資都涉及到了訴訟,如果沒有芒格及其MT律師事務所的幫助,真難以想象巴菲特獨自應對哪些訴訟會有多么辛苦。

談完《巴芒演義》對以后讀者選擇投資書籍閱讀的指引作用后,下面我想重點講一下我在真實投資實踐中對價值投資的錯誤運用,及自己是如何在看完《巴芒演義》后突然終于自己找到了原因所在。

由于工作期間就具備基本的財務分析能力,閱讀完一些價投相關書籍后,2014年下半年我就照貓畫虎開始了自己的價值投資生涯,正好是新一輪牛市的起點。

首先是定選股指標?!栋兔⒀萘x》的5頁,唐朝老師給出了凈營運資產的準確定義:凈有型資產=總資產-總負債-無形資產-商譽-固定資產,當時我是根據《證券分析》中的定義,簡化采用了“流動資產-總負債”來進行指標篩選的。

當時從A股篩選出來一些企業,但少的可憐,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廣百股份,當時公司帳上有很多很多現金,股票價格也創了新低,主要原因應該是百貨行業面臨電商的沖擊。

但是我當時認為廣百的PE、PB值都很高,就認為不是價值投資,也不知當時的書是怎么看的,認為價值投資就是買低PE、低PB股票,所以就把帳上有很多現金的廣百股份放棄了。

現在看來我當時根本就沒看明白格老的清算價值、凈營運資產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己潛意識認為低PE、低PB就是價值投資。

可惜的是事情沒有就此打住,我還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卻努力錯地方了。

A股沒有收獲,我就把目標移到了港股。

一輪指標曬選后,篩出來一堆企業,哇曬,發現寶藏了,一堆低PE、低PB的股票,太棒了!這么多低估值的股票,好多PB才0.3,怎么就沒人發現呢?太好了。

后來才知道港股的低PE、低PB就是一個大坑,如果能早點閱讀到唐朝老師的《價值投資實戰手冊》,也許我就能避開了。

當時正好也閱讀完了《巴菲特致股東信》、《怎樣選擇成長股》等書籍,知道了價值投資的一種情況就是要在優秀企業遭遇短期困境、而該事件又不會影響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時候敢于低價買入,將來才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

也對巴菲特因色拉油事件買入美國運通股票等案例有了初次了解,雖然后面也陸續從其他書上看到過對該事件的詳細描述,但是在《巴芒演義》的332頁,我才第一次知道巴菲特并不是像那些書中講的那樣,站在他經常吃牛排的那家店的收銀機旁,看顧客是否仍然繼續使用美國運通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

而是委托他的經紀人亨利,大量探訪旅行支票的使用者、銀行職員、飯館旅店以及信用卡持有人,了解運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市場份額是否存在下降,且亨利帶回了5000頁的調查報告。

巴菲特分類閱讀后才作出判斷:倉儲業務占運通的營收和利潤比例都很低,且色拉油事件并沒有對運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業務產生影響,即使按最壞的情況進行賠償,也不會導致運通資不抵債。

唐朝老師給出的數據非常詳細,且可以讓讀者自己親自嘗試去計算。

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看著那一長串港股代碼“寶藏”, “雨潤股份”這個企業一下子吸引了我。為什么呢?當時是什么背景呢?

2011年的雙匯 “瘦肉精”事件,其實就是一個好企業遭遇短期危機的絕好價值投資案例,而雨潤與雙匯屬于同一個行業。

且雨潤主要偏向更高端的冷鮮肉與低溫肉制品行業(而雙匯當時主要在高溫肉制品領域,高溫肉制品沒有低溫肉制品健康),在五星級酒店、北京的華聯等高檔超市里面,也隨處可見雨潤的產品,高端產品不是更符合消費升級方向么?

在2012年雙匯完成資產重組前,雙匯、雨潤2011年的收入分別為376.15億人民幣、323.15億港幣,差別不是特別大;

2010年雨潤、雙匯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17.86億港幣、10.91億人民幣;

2011年雨潤、雙匯扣非后的凈利潤分別為17.99億港幣、5.65億人民幣。

2014年下半年時,雙匯已經從“瘦肉精”事件中逐漸恢復過來,而雨潤卻還沒有。

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公司自2006年以來開始大規模擴張,陸續收購50-100萬頭左右產能的小屠宰廠,2005-2011年的收購資金合計為110.74億港幣。

雖然大部分以負商譽的結果收購,但由于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2年開始的反腐對高端餐飲的影響,導致下游需求恢復進度慢于雙匯。

而上游屠宰產能又較高,導致上游開工率較低,2013年僅為17.39%。

開工率不足導致公司2012年、2013年公司的毛利率只有1.5%、3.6%,公司2011年的扣非后凈利潤僅為10.96億港幣,2012-2013年的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15.49港幣、-11.60港幣。

我當時判斷這不就是一個好企業面臨暫時性困境的絕佳投資機會么?

我當時天真的認為公司面臨的問題是暫時性的,只是由于前期擴張太快了,正好趕上行業需求調整,毛利率太低才導致虧損的。

只要行業需求恢復了,公司的業績就會恢復,暫時的虧損不影響公司的長期競爭力,且公司處于高端品牌,連續十幾年在冷鮮肉、低溫肉制品市場占有率第一(雙匯升級的方向)。

最壞的情況也只不過是行業需求恢復進度低于預期,但由于屠宰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不高,雙匯也才2%的份額,公司可以把多余的產能再賣出去?。ǜ窭峡墒侵v過清算價值,公司可以把收購來的產能再低價賣出去啊,反正PB低),

所以當時并沒有關注公司的現金流情況,按2015年1月6日的收盤價3.29港幣計算,PB只有0.395,太吸引人了。

雖然我也把雨潤和雙匯進行了各種財務指標對比,但2012之前的毛利率都是雙匯比雨潤低6個百分點左右,可能與雙匯的部分產業鏈上游不在上市公司內部有關,但也說明是雨潤比雙匯好。

進而導致我選擇忽略了雨潤的政府補助額遠遠高于雙匯(政府補助不可持續)、雨潤的固定資產大概是雙匯的2倍,但折舊額卻比雙匯還小、雨潤幾乎不怎么交稅等財務問題,更還不知道唐朝老師的“財報是用來進行排除的”理念。

滿懷激動之下,在3.29港幣附近,我10萬港幣全倉買入了雨潤這一支煙蒂股。后面結果如何呢?

后面結果大概大家也能猜到:2014-2019年雨潤的稅后凈利潤分別為0.57、-29.77、-23.42、-19.15、-47.57、-39.36億港幣,

除了開工率沒有恢復之外,公司的大幅虧損主要是因為大幅計提了非流動資產的減值虧損。

其中主要是2005-2011年收購的物業、廠房及設備的減值和預付租賃款減值,2015-2019年分別計提的減值虧損總額分別為12.78、12.57、6.74、39.14、31.55億港幣。

我貪圖2015年初公司的低PB,結果在連年巨額虧損之下,2019年公司終于資不抵債,股東權益降為了-13.16億港幣的負值。

雨潤2013-2019年的股東權益分別為160.11、159.47、123.32、93.91、79.13、28.25、-13.16億港幣,血淋淋的教訓。

當然,我在2016年初股市熔斷時,由于不會正確看待股價波動(而不是認為自己判讀錯了果斷賣出),在1港幣左右割肉出來了,跌幅近70%,看著如今0.50港幣的價格,又跌去了50%,讓人不寒而栗。

當時我信心十足的認為自己學會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方法,也會運用格老的煙蒂模式進行投資,多天真啊。

《巴芒演義》的341頁講到:煙蒂投資模式分為兩種,我賣雨潤應該屬于被動等待價值回歸的模式,正確方法不應該是花大量時間去檢驗雨潤這一個煙蒂的成色,

而是應該把當時篩選出來的那一長串名單進行過簡單評估后,分散成20-30只股票進行買入,像施洛斯一樣分散持有一攬子股票,,而不是只買一支煙蒂股;

而我所想當然認為的雨潤的資產可以輕易賣出去的想法,也是對煙蒂投資的錯誤理解。

如果煙蒂股買入后自己價值不回顧,就需要像巴菲特那樣持續買入直到掌握控制權,進而入住董事會,再主導資產賣出,資產賣出這件事情是不會自己輕易實現的。

此外,《巴芒演義》中那么多人物事件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也引發了我對雨潤這一次投資失敗中企業管理人角色的考慮,認為對企業管理人品德和專業能力的重視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2015年3月23日,雨潤食品名譽主席兼董事會高級顧問祝義材被檢察機關監視居所,2019年3月16日才回歸。

有時我會假想,如果雨潤這幾年仍然繼續在祝義才的領導之下,經營表現是否會像《巴芒演義》中的蓋可保險、布法羅晚報、所羅門兄弟公司等好多案例那樣出現轉機呢?至少在融資路上不會這么辛苦。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這樣的投資方法也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內。

我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在優秀企業遭遇暫時危機時,臨危受命的“白衣騎士”的品德和專業能力,對企業是否能夠擺脫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管理層品德和專業能力的重視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比如在所羅門兄弟公司和蓋可保險遭遇困境的案例中。

 《巴芒演義》的301頁:所羅門兄弟公司在距離股市開盤不足7小時之時卻被財政部決定取消國債主要交易商資格,如果不是巴菲特自己臨時受命,擔任董事長,對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投資還會成功么?

 《巴芒演義》的257頁:1975年蓋可保險承保虧損1.9億美元,經投資收益彌補虧損后仍然凈虧損1.26億美元;公司計提的準備金數量不足以應對保險索賠,全國多個州的保險委員會準備宣布蓋可保險破產清算;公司股價從前期高點61美元暴跌97%至2美元。

如果單獨從格老的煙蒂投資角度,蓋可保險一定不是投資目標,巴菲特能夠投資成功,是因為:

1、伯克希爾本身擁有保險公司及資金,能夠對蓋可保險進行再保險;

2、巴菲特能夠帶頭幫助蓋可保險進行融資;

3、能夠說服保險委員會,暫時不宣布蓋可保險破產清算;

4、在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時,找到真正的能夠救公司于水火的適合管理者伯恩。

5、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1948年就以71.25萬美元的價格買入了蓋可保險50%股份,巴菲特自1951年后就始終關注著蓋可保險的發展,近30年的關注,巴菲特非常了解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所在,再加上伯克希爾本身就擁有保險業務,巴菲特自己非常了解保險業。

我有時會想:如果沒有凱瑟琳的推薦,幫忙巴菲特聯系上伯恩,或者凱瑟琳當時推薦的是另一個非常了解保險行業的人,也許就是另一個結果了。

在蓋可保險的案例中,巴菲特對一個標的的跟蹤時間長達30年之久,也告訴我們研究投資標的不能功利性太強。

并不是每個研究的標的都需要投資,研究10個甚至100個能發現1個適合投資的標的,就已經非常幸運了。

由于宏觀經濟天生自帶周期性,所有研究標的都是需要長期跟蹤研究的。

所以,在我自己沒有屠宰及下游肉制品相關行業從業經驗的前提下,相當武斷的認為雨潤可以輕易擺脫暫時困境,而又沒有像施洛斯那樣分散買入一系列類似的標的,是剛學習價值投資時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70%跌幅夠嚇人,幸虧總金額不高,希望后來者通過反復閱讀、琢磨《巴芒演義》,可以少走選擇書籍的彎路,少交真金白銀的學費。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5 分享
評論 搶沙發

請登錄后發表評論

    暫無評論內容